2017年10月18日星期三

ai

~『當兩個人相處的時候,心中有一個情感的賬戶,每一次你為對方付出,做了一些事情讓對方開心和快樂,就是在這個賬戶裏存款;相反地,每次你從對方身上獲取一些東西,或者傷害對方,就是在這個賬戶裏取款,當存款和取款的數量相當時,這個情感賬戶就是平穩的。』
與人相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這中間會有很多的問題,
甚至會有一些激烈的衝突,一般情況下,
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在外在是事情上,關注事情本身的對錯。
比如當我們和另ㄧ半有爭吵的時候,
會一一列舉對方言行當中的不當,
來證明自己是對的,對方是錯的。
但也有很多時候,我們感覺到被傷害,
並非是因為對方做錯了什麽事情,
而是因為對方的表現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。
“他做事情總是這麽優柔寡斷,我一點都不喜歡。”
“他一點上進心都沒有,感覺未來沒有希望。”
這就是人與人相處的時候複雜而又微妙的原因,
有時候導致矛盾的原因是存在於我們想法上的不契合。
一個人僅僅是不犯錯是遠遠不夠的,他還要滿足我的期望,
但是一般情況下我們又不會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期望:
不會告訴對方自己想要的是什麽:
我沒有告知你的義務,
但是你有滿足我頭腦中期望的責任。
這句話看起來很不合理,
但卻是在很多情況下隱藏在我們的頭腦中,
並被我們實際遵循的一個邏輯。
很多時候,我們在看待別人時會有一種不自覺的雙重態度:
一方面,面對別人對自己的付出,
我們會在最初的感激和喜悅之後,
迅速的適應並認為這是自己應得的;
另一方面,當別人做了一件對自己不利,
或者沒有達到自己期望中的事情時,
會在很長時間裏耿耿於懷。
這樣的負面情緒常常很強烈和持久,
以至於我們常常忘記了,
對方之前也曾為自己付出過很多。
這樣的例子在家庭生活當中有很多。
比如很多人成家之後,一方面需要父母的幫助,
比如需要父母出錢買房付頭期款,需要父母來照顧自己的小孩,但是當兩代人生活在一起時,因為觀念上的不同,
生活習慣的不同,以及一些其他因素,
會導致子女和父母之間,婆媳之間有很多矛盾。
這個時候,很多人的心理會產生一種意識不到的“扭曲”:
一方面,父母對自己不管有什麽的付出,
財物上的還是時間精力上的,經常合理化為這是自己應得的,
“父母當然應該為自己的子女著想和付出了”。
另一方面,他們又經常難以“容忍”上一輩身上的各種不足:
陳舊的觀念、過時老舊的生活習慣、看不慣的一些做法。
當我們覺得別人的付出是應該的,
而別人的不足是難以容忍的時候,
就很容易產生一種錯覺:自己很委屈。
但實際上,很多人從未想過為別人(父母)付出過什麽,
只是自己的期望沒有滿足,就覺得被虧欠了。
在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時候,有一個概念叫情感賬戶。
它的意思是,當兩個人相處的時候,心中就有一個情感的賬戶。
每一次你為對方付出,做了一些事情讓對方開心和快樂,
就是在這個賬戶裏存款;相反地,
每次你從對方身上獲取一些東西,或者傷害對方,
就是在這個賬戶裏取款。
當存款和取款的數量相當時,這個情感賬戶就是平穩的;
如果存款大於取款,情感賬戶就是優質的;
相反如果取款大於存款,則會導致赤字連篇。
很多時候,人們都習慣了從這個情感銀行中取款,
如果有時候取不出足夠的錢還會很憤怒,
但是很少想過自己很少往裏存過錢。
因此,當我們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,
不管對方是自己的家人,還是朋友,
如果對方的一些言行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,
其實不妨反過來問一問自己:
我為對方做過什麽,以配得上對對方有這樣的要求和期望?
當我們這樣覺察自己的時候,
很多生活裏的不滿情緒都會沒有了存在的依據。
因為這是我們會發現,
很多時候我們的期望並不是那麽心安理得。
任何感情的長期維繫都是要遵循互惠和公平原則的。
在家庭中,在親密關係中,
表面上看很多時候一方對另一方是完全不求回報的、
無私的付出。但是另一方面,我們經常忽視了,
這種暫時的不求回報是建立在雙方長期相互付出的基礎上。
當兩個人的情感賬戶積累的足夠的存款,
偶爾的超支並不是一件多難的事情。
但是,如果在相處的過程中,總是一方在付出,
而另一方在獲取,這樣的親密關係其實是很危險的,
一旦付出的一方面不再向情感賬戶裏存款,
那麽這段關係隨時可能破滅。
實用心理學

没有评论: